學習黨的十七大輔導材料之二
向友恒
第二部分:過去五年的工作:
重點把握以下四大部分
一、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取得重大成就,綜合國力大幅提升。
1、經濟保持平穩快速發展。一是GDP由2002年的12萬億增加到2006年21萬億元,年均增幅為10.4%,躍居世界第四位;二是糧食平均年產量4.67億噸;工業增加值年均增幅為12.2%;三是財政收入由2002年的1.89萬億元增加到2006年的3.87萬億元,年均增幅為19.7%;四是國家外匯儲備由2864億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1.06萬億美元,居世界第一位。
2、農村綜合改革逐步深化,支農惠農政策不斷加強。一是.到2005年全面取消了農業稅、屠宰稅、牧業稅、特產稅,年均減輕農民負擔1250億元;二是從2004年開始,國家給予種糧農民直接補貼631億元,鼓勵農民種糧;三是國家給財政困難縣實行財政補助,使貧困縣由2005年的791個減少到21個,減少96%。
3、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國有企業改革取得重大進展。通過改革,使國有企業競爭力進一步增強。到2006年全國國有企業累計實現銷售收入16.2萬億元比2003年增長50.9%實現利潤1.2萬億元,比2003年增長147.3%;上繳稅金1.4萬億元,比2003年增長72%;全國國有資產總額29億元,比2003年增長45.7%。
4、金融、財稅、投資、價格、科技等領域改革取得成果。財稅制度改革繼續深化;金融體制加快創新;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取得突破性進展;資本市場穩步推進。
5、開放型經濟進入新階段。一是進出口總額由2002年6207億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1.76億美元,年均增長29.8%,由世排名第五位升到第三位;二是利用外資由2002年的527.4億美元增加到2006年锝94.7億美元.年年均增長4.6%;三是實施”走出去”戰略,對外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299.9億美元,對外勞務合作完成營業額52.7億美元。
6、創新型國家建設進展良好。一是產業技術對外依賴程度已從1995年的75.84%下降到2005年的38.9%;二是國家高新技術產業總值已超過4萬億元,年均增長20%以上;三是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額占全部商品進出口額比重超過30%;四是高新技術增加值9649億元,比2002年增長1.56倍,躍居世界第三位;五是科技人力資源總量為3500萬人,居世界第一位,研發人員總量為136.5萬人/年,居世界第二位;六是2006年研發經費總為2943億元,居世界第五位;七是2006年發明專利申請量居世界第四位。
7、能源、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和重點工程建設成效顯著。一是2002-2006年新增發電裝機容量9744萬千瓦,鐵路營業里程由7.19萬公里增加到7.71萬公里,居世界第三位;二是公路里程由17605萬公里增加到345.7萬公里,居世界第二位;三是固定電話戶數由2.1億戶增加到3.7億戶,移動電話達4.6億戶;四是三峽工程全面竣工發電;五是青藏鐵路破解世界性工程難題,順利通車;六是世界上最大的南水北調工程進展順利;七是成功實現載人航天飛行,實現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想.
8、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新進展。一是國家不斷加大重點流域、區域、城市、海域污染防治力度;二是中央國有企業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削減10%;三是完成煤炭電廠脫硫裝機容量達1.04億千瓦,超過前10年總和;四是廢水排放強度每億元GDP為25.46億噸,比2002年下降30.3%,COD(化學需氧量)為0.006噸,比2002年降低40.4%;二氧化碳為0.0123噸,比2002年下降23.1%。
9、區域發展協調性增強,非公有制經濟進一步發展。一是西部大開放、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振興,中部地區崛起,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的區域發展格局正在形成;二是非公有制企業大發展。2006年全國登記的個體工商戶為2595.6萬戶,私營企業498.1萬家,從業人員6586.3萬人,分別比2002年增長104.5%、93.2%、207.1%、107.7%。
二、黨和國家各項事業取得重大成就,人民得到更多實惠。
1、民主法治建設取得新進展。政治體制改革穩步推進,提倡服務型政府。
2、文化建設開創新局面。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扎實推進;二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成效顯著;三是大力倡導社會主義榮辱觀,深入開展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四是國家對文化事業投入達到歷史最高水平,累計投入580.82億元,年均增長22.5%;全國文化產值實現增加值5123億元,占GDP2.45%;五是中國傳統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進一步增強,已在世界52個國家和地區建立140個孔子學校;六是各級各類教育迅速發展,義務教育率已達96%,高中在校生4031萬人,高等教育學生2500萬人,居世界第一位,從2007年起,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免除學雜費;七是就業規模日益擴大,2006年全國城鄉從業人員7.64億人,年均增長665萬人,2000萬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八是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加強,全國參加養老保險達1.9億人;九是城鄉居民收入進一步提高,2006年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達3587元,年增6.2%;居民存款余額16.2萬億元;農村人均住房面積達30.7平方米;全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達到72.95歲,比2002年提高2歲。
3、我國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進展,國際地位和影響顯著提高。
4、黨的建設取得最大成績,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明顯增強。
總之,這五年是改革開放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取得最大進展的五年,是我國綜合國力大幅提升和人民得到更多實惠的五年,是我國國際地位和影響顯著提高的五年,是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明顯增強和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更加緊密的五年,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斗的結果!
第三部分: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進程
從以下四個方面領會:
1、“三個面貌”的變化,領會改革開放偉大成就。一是中國人民面貌的變化。最根本
的就是在這場撥亂反正、解放思想為先導的深刻變化中,中國人民以實事求是取代了“兩個凡是”長期窒息人們思想的許多舊觀念受到很大沖擊,積極變革、勇于開拓、講求實效,開始成為人們精神狀態的主流,他們在黨的領導下,以改革開放為動力,萬眾一心地創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來而團結奮斗、頑強奮斗、不懈奮斗;二是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最根本的就是以思想解放推動了改革開放,實現了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解決建設為中心,從封閉半封閉到改革開放、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深刻轉變,十三億中人口的中國正在創造著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三是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最根本的是以執政黨思維取代了革命思維,端正了黨的指導思想,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使黨成為始終走在時代前列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2、從三個永遠銘記”領會和謳歌幾代中國共產黨人艱苦探索和不斷推進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功績。①、“永遠銘記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一是建立了新中國;二 是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三是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四是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偉大成就;五是艱辛探索了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寶貴經驗;六是創立了毛澤東思想。②、“永遠銘記“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一是堅持實事求是地科學地評價了毛澤東同志和毛澤東思想,徹底否定”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理論和實踐。二是確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以經濟建設上來。三是在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吹響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號角,創立了鄧小平理論。③、“永遠銘記“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一是從十一屆四中全會的十六大,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創立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二是成功地把中國推向二十一世紀,成功地收復了香港、澳門;三是成功地加入WTO,打開了近100年來的開放國門,完成了經濟、科技、文化等大融合,使中國得到了快速發展;經受了國內政治風波、經濟風險、財政困難等方面的嚴峻考驗。
3、三個新時期”和“三個最”理解改革開放以來的主要成績。1、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正是這場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改革、大開放,使一個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社會主義中國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2、新時期最顯著的成就就是快速發展。3、新時期最突出的標志是與時俱進。
4、從“十個結合”來看29年來的寶貴經驗。
①、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結合起來;
②、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同堅持改革開放結合起來;
③、把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同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結合起來;
④、把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發展市場經濟結合起來;
⑤、把推動經濟基礎變革同推動上層建筑改革結合起來;
⑥、把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結合起來;
⑦、把提高效率同促進社會公平結合起來;
⑧、把堅持獨立自主同參與經濟全球化結合起來;
⑨、把促進改革發展同保持社會穩定結合起來;
⑩、把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同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結合起來。
“十個結合”就是把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同根據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結合起來,就是把中國制度文明的特色和發展模式的特點結合起來,這種制度和模式就叫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第四部分: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應從一些三方面把握:
1、正確理解“八個方面”新階段性特征。
①、從經濟發展看: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但同時,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還不高,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初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
②、從經濟體制看: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基本制度已經形成和建立。但同時,影響發展的體制障礙依然存在,改革攻堅面臨深層次矛盾和問題。
③、從人民生活看:人民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但同時,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趨勢還未根本扭轉,城鄉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還有相當數量(幾千萬)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難度加大。
④、從發展的協調性看:三農問題及區域協調發展取得顯著成績。但同時,農業基礎薄弱、農村發展滯后的局面尚未改變,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任務仍然十分艱巨。
⑤、從民主政治建設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發展,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扎實貫徹。但同時,民主法治建設與擴大人民民主和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政治體制改革需要繼續深化。
⑥、從文化建設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更加繁榮。但同時,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旺盛,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對發展是怎樣先進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⑦、從社會建設和管理看:社會活力顯著增強。但同時,社會結構、社會組織形式、社會利益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社會建設和管理面臨諸多新課題。
⑧、從對外開放看:對外開放日益擴大。但同時,面臨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上占優勢的壓力長期存在,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增多,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要求更高。
以上八個方面新階段性特征說明:我國雖然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重大成績,但中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沒有變。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征。
1、全面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四點:
①、要緊緊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堅持把發展作為黨的執政興國的第
一要務。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首先要發展。要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
②、要緊緊把握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堅持以人為本。人是社會發展的主體。人
的解放自由而全面發展是社會進步的最高目標。以人為本是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論的基本原理,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的集中體現。黨的一切奮斗都是為了造福人民,也是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③、要緊緊把握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一是全面:就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發展;二是協調:就是堅持“五個統籌”,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互協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協調;三是可持續:就是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使人民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
④、要緊緊把握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堅持統籌兼顧。統籌兼顧是我黨長期執中一條行之有效的重要經驗,也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保證全面協調可持續性發展的根本方法。
2、全面把握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 四點:
①、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科學發展,要求我們始終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鄧小平同志強調:“我們一直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和各項方針政策,不但這一屆領導人堅持,下一屆、再下一屆都要堅持,一直堅持下去。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
②、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科學發展,要求我們繼續深化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是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由之路。
③、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科學發展,要求我們切實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用改革的精神推進黨的建設偉大工程,提高黨領導和駕馭發展全局的水平和能力。
④、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科學發展,要求我們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茖W發展和社會和諧社會緊密聯系、不可分割。
五、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
十七大報告根據世情、國情、黨情、民情發生的重大變化,勾畫出我國到2020年的宏偉發展藍圖,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社會指明了前進方向。
從以下三個方面理解
1、深刻認識推出新的更高要求的背景。
①、人民推出新期望。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是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是我們黨執政為民的體現。一是由于家庭財產普遍增加,人們要求更好地保護財產權;二是由于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特性、選擇性、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人們對提高社會道德水平和豐富精神文化產品提出了新愿望;三是由于經濟地位變化,人們對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和質量也有了新的更高要求;四是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收入分配、就業保險、教育、醫療、住房、食品安全和環境保護等方面出現的矛盾,也引起廣大人民群眾的普遍關注等等。因此,更好的滿足人民過上更好的生活的新期待,也是執政黨引領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②、經濟發展出現新約束。一是國內儲備和消費失衡造成國內有效需求相對不足,大量生產能力依靠國際市場變化消化;二是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使資源環境約束進一步強化,土地、淡水、石油和重要礦產品的供求矛盾日益尖銳;三是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的問題日益凸顯,勞動力素質不高對經濟的制約作用越發突出;四是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和不協調的矛盾對經濟持續增長的制約作用日益擴大等等。怎樣在新的約束條件下增強發展協調性,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又是一個重要課題。
③、社會轉型出現新特征。一是社會財富分配不合理的問題引起普遍關注;二是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仍滯后于經濟發展;三是城鄉就業壓力依然很大,大量新型的人民內部矛盾不斷出現;四是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面臨著新的復雜局面;五是城鄉二元化結構現象仍然長期存在等等。這是如何發展社會事業和促進社會和諧,是黨引領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回答的緊迫課題。
④、國際環境發生新變化。一是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世界經濟失衡和重組的速度明顯加快,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差距繼續擴大,世界主要經濟體和各經濟內部不同利益階層出現明顯的走勢分化,新興國家崛起對世界既得利益格局形成新的挑戰,經濟問題政治化和貿易保護主義更加抬頭;二是我國對世界經濟的依賴程度不斷上升,使國際商品化、資本市場漲落和初級產品供求變化直接影響國內經濟健康發展,這既擴大了我國回旋余地,也加大了經濟風險等等,這給建設小康社會給出了一個迫切課題。
⑤、黨的執政理念實現新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集中體現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體現了把堅持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平發展的重大戰略思想落實到黨和國際奮斗目標重的明確意圖;體現了把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落實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方面的總體要求等等,這是黨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出新要求的重要思想理論基礎。
2、準確把握新的更高要求的特點。
①、以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為依據,保持目標的連續性。發展是連續性和階段性的統一,黨的十六大提出的發展目標是十四愛的提的“三步走”發展戰略的具體體現,黨的十七大提出的發展目標是對十四大、十六大提出的發展目標的具體充實、我是和深化,兩者是一個有機整體,共同構成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體系。
②、增強針對性,不求面面俱到。我們黨必須從全局出發,準確判斷所處的歷史地位,緊緊抓住和解決主要矛盾,才能順利突破發展的階段性瓶頸制約,推動我國發展躍升到新水平。要從抓住和解決主要矛盾的角度理解黨的十七大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的現實指向和主要內容。
③、從基本國情出發,使目標具有可行性。我國雖然已取得偉大成就,但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星需求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沒有變,因此,奮斗目標既要超前,鼓舞人心,又要從實際出發,量力而行,這就體現了戰略導向性和實際可行性的有機統一,體現了主觀愿望與客觀條件的緊密結合。
3、準確把握新的更高要求的內涵。
①、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現在我國GDP年均增長率為10%,今后13年只要能按年均6%左右增長率就可以達到2020年翻了翻的目標。一是提高居民消費率(GPI),這是一項具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重要指標需要從調整發展戰略和完善體制方面付出巨大努力;二是進入創新性國家行列,這需要大力加強教育和研發等方面的工作力度,進一步健全產、學、研相結合的體制保障。
②、要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權益和社會公平主義。這些新的更高要求最大特點是擴大社會主義民主,突出強調有序擴大公民政治參與。這既充分反映了人民的新期望,也體現了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條件下,有序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決心和基本路徑,社會主義越發展,民主也越發展。
③、要加強文化建設,明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文化產業占國民經濟比重明顯提高,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適應人民需要的文化產品更加豐富,我們要大力加強文化建設,努力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發展大繁榮。
④、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全面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要達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的一個硬指標是:中等收入者比重必須占多數。從我國現狀看,大約占15%—20%,根據這幾年實際看,年均增3個百分點,還有13年,要實現中等收入比重超過50%的目標,還有待于努力。
⑤、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需要肯定,雖經多年改造,但在我國工業化加速發展階段,實現建設生態文明的目標顯然面臨著諸多嚴峻挑戰。我們必須采取更加有效的經濟、行政和法律手段,扭轉被動局面,保護人民健康和公共安全,使廣大人民群眾吃上健康的食品,呼吸到新鮮空氣,喝上干凈的水,在生態良好的環境下實現、生活,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